学院动态

【现代快报】徐躬耦:中国核物理先驱者之一

发布日期:2015-03-30

现代快报记者 王凡

徐躬耦步入老年依然笔耕不辍

徐躬耦与妻子和女儿在兰州的合影

徐躬耦访问国外留影

徐躬耦和学生在一起

■编者按:

在雨花台功德园,长眠着很多科学家、艺术家、老革命家和各领域的专家,他们的名字也许您并不熟悉;天文、土壤、古生物、化工、物理、水利、航天、音乐、绘画……他们工作的领域对我们来说似乎有些陌生。但就是这样一群人,为我们生活的时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发现》周刊联合雨花台功德园共同推出“人物”,为您介绍这些风云人物的传奇故事。

徐躬耦(1921-2014):著名核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出生于上海松江县。1939年进入唐山交通大学土木系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1947年赴英国伦敦大学学习理论物理,获博士学位。1950年进入南京大学,先后任物理系副教授、代系主任。1955年调入兰州大学任教授、物理系主任、现代物理系主任、副校长、校长。1986年辞去行政职务回到南京大学,专心培养研究生和开展学科研究。2014年去世,享年93岁,安葬在雨花台功德园。

我们谈论人生的时候,常常说到一个词:轨迹。而藏在人生轨迹背后的,是每个人的选择。

近日,记者在核物理学家徐躬耦教授家中,和他的女儿徐鸣洁聊起徐教授的人生轨迹时,忍不住感慨,他当年的选择在今天很多人看来会是不可思议的。

1950年,他在英国学习取得博士学位,但是怀抱着报国热情,他毅然回国;1955年,他在南京大学担任副教授,接到教育部电告,他毫不犹豫地远赴兰州大学任教;1986年,他回到南京大学,却主动要求辞去所有行政职务一心从事学科研究……而临终前,他的最后一次选择是叮嘱女儿不留骨灰,采取生态葬的形式回归自然。女儿最终为他选择了树葬,在功德园内,一棵小树终日与他为伴,这正是他一生淡泊名利的写照。

师从茅以升,成为桥梁工程师

徐躬耦1921年8月出生在上海松江县张泽镇。父亲在徐躬耦7岁那年就去世了,母亲带着全家迁到了上海,徐躬耦继续念书。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徐躬耦的母亲带着全家逃难,辗转到了长沙。几个月颠沛流离的生活,也让徐躬耦成熟了很多。1938年,徐躬耦来到贵州铜仁,进入教育部在那里为流亡学生开办的国立第三中学。在一年半的学习期间,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毕业的邱德荣老师对他影响很大,徐躬耦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过1939年中学毕业时,他考入了唐山交通大学土木系,那时学校迁到了贵州平越。

唐山交通大学创建于1896年,当时由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校务,学校严谨的学风,让徐躬耦深受影响。茅以升还给学生们开地球物理勘探方面的专题讲座,这也激发了徐躬耦对物理方面的兴趣。他抓住这段时间,钻研学业,1943年毕业后,在茅以升领导下从事桥梁设计工作。先后任交通部桥梁设计处、交通部铁道技术标准设计委员会桥梁处、中国桥梁公司、浙赣铁路局桥梁总工程师室工程师。不过徐躬耦依然心系物理学,自学了一些物理课程。

留英博士毅然回国,到南京大学物理系执教

抗战胜利后,徐躬耦打算利用自己所学报效祖国,但是内战随之而来,他决定到英国留学,同时调整专业,研读物理学,完成心中夙愿。在1947年到1950年期间,徐躬耦在伦敦大学师从著名物理学家Massey教授,取得了博士学位。

徐躬耦在英国读书的三年,中国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更激发了他报效祖国的热情。尽管导师挽留他,但他毅然回国,于1950年8月踏上了归国的路程。

早在1947年,徐躬耦在浙赣铁路局任桥梁总工程师室工程师期间,与浙江大学毕业的潘朝艳相识、相爱,徐躬耦去英国留学前两人订婚。徐躬耦回国后,两人完婚。

1950年秋,徐躬耦接到南京大学的聘请,到物理系任副教授,先后讲授过理论力学、理论物理、量子力学、数理方法以及气象系的流体力学等课程,把在西方学到的物理学的最新内容,带进了中国大学的课堂,先后任代理系主任、副系主任的职务,为南京大学物理系在建国初期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服从教育部调遣,为兰州大学筹建新系

1955年9月,教育部电告南京大学,调徐躬耦任兰州大学物理系主任。调任徐躬耦的目的有两个,一方面是加强兰州大学物理学科的建设,另一方面是希望他参与核物理专业的创建。

那时兰州的生活条件、气候条件都不好,但是接到这个通知,徐躬耦丝毫没有犹豫,听从教育部的调遣,只身赴任。从1955年到1961年,徐躬耦任兰州大学物理系主任期间,在基础课程的开设、师资队伍的培养、新专业的设置和科研工作的开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兰州大学建立了理论物理、无线电电子学、磁学、半导体等专业,并同时筹建原子能系(后改名现代物理系)。

徐躬耦的女儿徐鸣洁回忆:在父亲去兰州两年后的1957年,母亲才带着幼小的孩子一起去兰州团聚。那个年代,各方面都非常困难,母亲非常不容易,凭着她的能干、开朗,不停地奔波,操持着家务。但因为母亲也在学校任教,而且她的学校又离父亲的学校很远,实在分身乏术,于是父母商量,一人带一个孩子,徐鸣洁跟着父亲,她的哥哥跟着母亲,还有一个两岁的小弟弟,只能托舅妈接回南京去带。

在徐鸣洁的印象里,父亲非常忙碌,她都是自己带着钥匙上学放学,回家后父亲都没回来,就坐在门口等,也没饭吃。1958年,在父亲筹建原子能系期间,工作更是格外艰苦,常常要开会到深夜。

因为徐鸣洁年纪小晚上不敢一个人在家,徐躬耦就把女儿带去开会。那时条件艰苦,大家围着一张桌子而坐,徐鸣洁困了就睡在中间那张桌子上。等散会了,大家再帮忙把她背回家。这样的境况持续了很久。

那段时间,徐躬耦的首要任务就是建设教师队伍,把基础课开设出来,在教学上站稳脚跟。他除了积极培养、大胆任用青年教师之外,还亲自给学生们讲授理论物理的所有专业课和原子核理论方面的专业课。到1962年,核物理专业和放射化学专业的教学工作完全步入正轨,原子核理论、实验核物理、加速器、核电子学和放射化学等教研室也相继成立。

任兰州大学校长,遭遇变故坚守岗位

“文革”的来临使得现代物理系步入了艰难的岁月,面对是否保留该系的问题,徐躬耦明确提出:“应从国家全局考虑,决不能让多年努力办起来的一个新兴学科轻易拆散。”他抓住时机,在1974年招收了第一批工农兵学员;1975年从核工业部接受了核数据编评任务;1976年为了配合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的建设,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合作,立即着手开展重离子核物理方面的科研工作,在核反应统计方面做出了当时领先的成果。同时,积极选送现代物理系教师出国进修,为现代物理系的建设和发展做好人才准备。

1979年起,徐躬耦开始担任兰州大学副校长、校长等职务,为兰州大学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在此期间,徐躬耦的家庭却屡遭不幸。他的两个儿子因为意外和疾病相继离世,这给他和妻子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潘朝艳得了重病,不得不提前调回南京。

1982年徐鸣洁从北京大学毕业,分配到南京大学。1986年徐躬耦回到他离开了30年的南京大学,开始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

回到南京大学后辞去行政职务,专心搞科研

回到南京,徐躬耦辞去行政职务,专心培养研究生和开展学科研究。他集中力量完成了几十年科研教学工作的总结——原子核理论三卷集的写作。他与郑卫汉合著的第一卷于1984年出版,分别与杨亚天、王顺金合著的第二、三卷先后于1988年和1992年出版,后两卷获国家教委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他的科研成果也多次获奖,包括“原子核集体运动”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生成坐标方法与原子核集体运动”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原子核总体性质的研究”获1992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徐躬耦还集中精力培养研究生、博士生,抓紧时间开展科研工作,这十年中,他的科研论文超过了之前四十年的总和,在原子核集体运动微观理论、原子核的宏观性质、量子混沌等方面有重要的成果。

从1959年到1995年,徐躬耦在兰州大学和南京大学共为国家培养出了9名博士生和20余名硕士。这些学生在中国国防建设、核工业和核科学教学与科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发展中国原子能事业的生力军。而在中国核科学人才培养中,徐躬耦和卢鹤绂、胡济民、杨立铭、吴式枢和虞福春等一起,成为新中国核科学教育的先驱。

女儿眼中的父亲:心胸开阔,不要名和利

“我父亲在的时候,别人好奇问过,他体质不好,又不爱锻炼,为什么还能比较长寿。我想了想,这应该就跟他心胸开阔有关,他不要名,不为利,对什么都不计较,一门心思做他的核物理研究。”徐鸣洁说,2005年,父亲还笔耕不辍,完成了最后一篇发表的学术论文,2013年年底,在父亲住院前夕,躺在床上还在看《量子力学》。

临终前,徐躬耦叮嘱女儿,他走后,骨灰不留,因为不想和活人争地,希望采取生态葬的方式,回归自然。徐鸣洁最终为他选择了树葬的方式,将父亲的骨灰埋于一棵小树下。树下有一块卧碑,上面写着“科学、教育、坚毅、奉献”八个字。徐鸣洁说,“科学、教育”是父母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坚毅、奉献”是他们在生活与工作中坚守的精神。

(《现代快报》2015年03月26日D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