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兰州大学报]核学院学子对话新科院士夏佳文校友

发布日期:2013-12-27

编者按:

12月19日,中国工程院2013年院士增选结果公布,我校现代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1983级校友、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副所长、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工程总工程师夏佳文名列其中。12月20日,我校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部分同学有幸“零距离”接触了夏佳文院士,聆听了他科学人生的感悟。

 在采访前我们一直觉得院士应该是那种高高在上,和普通人有很大距离感的学者。但是真正接触过了我们才发现院士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也可以亲切的坐在你旁边和你聊天交流,和你畅谈理想与未来。2013年12月20日我们就有幸来到了近代物理研究所,采访到了夏佳文院士。

 核学院学生(以下简称学):老师,您好。据我们了解您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重庆人,那当时您是怎么想到要报考兰州大学的原子核物理专业呢?

 夏佳文院士(以下简称夏):当时我的物理老师经常会给我们讲吴健雄、钱学森、钱三强等科学名人的故事。这让我对物理学,尤其是核物理有了极大的兴趣。而在我家乡人的印象中,西北应该是飞沙走石的戈壁滩。当时我想这不正好是研究核物理的好地方吗?于是,当时的我就怀揣着对未来的梦想来到了兰州大学。

 学那您在1987年从兰州大学毕业之后就把工作重心放在兰州,重庆成为了您的远方的故土。那您现在是想继续留在兰州还是回到自己的家乡重庆呢?

 夏:我觉得男儿应志在四方。一个人幸不幸福,并不是取决你住在哪里,而是取决于你自己的职业选择。就像是现在人们都说想留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工作。在我看来这些大城市好是好,但是它是属于你的吗?你能拥有它吗?所以,人应该留在能发挥自己价值的地方。就像是兰州,虽然地处西北,没有东部城市的繁华,但是我仍然感觉它很温馨,并且我在这里还能体会到了我们国家疆域的辽阔。

 学:那在您的日常生活中会有什么事让您印象深刻,引起您的一些感触吗?

 夏:我是一个易激动的人,在生活中一些不经意的小事都能引起我的感触。给你们举几个例子吧。在我上小学时候,一个偶然机会,有一个城里来的上山下乡的女知青,给我们代了3天数学课。记得当时她讲的是计算圆锥体体积的知识。当时她给我们布置了作业让我们回家做。你们知道在那个年代学习并不是很重要,所以很多人都不会回家做作业。而我在干完活后就在灶台旁边的煤油灯下把作业写完了。第二天收作业时,全班就我一个人完成了。那个老师还在我的作业本上写下了批语:“好!!”,并且要求全班同学留下补写作业,只让我一个人出去打篮球。当时就是这件小事对我触动很大,从此激起了我对数学的兴趣,影响了我的一生,并导致我走向了现在的科研道路。

 还有就是我在北大技物系上研究生基础课的时候,当时我们的加速器物理课老师是陈佳洱先生。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上课的时候鼓励每个学生自己到讲台去讲,他作点评并讲解。有一天我去问他问题,发现陈先生的记录本上用铅笔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详细的数学推导及笔记。我这才明白陈先生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为了培养我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因为你要在课堂上讲一节内容,首先会去搜集相关的资料并消化,这就培养了你的调研能力;然后你再去深入思考,研究内容并突波,这就培养了你的科研创新能力。这样,我才真正明白了陈先生的良苦用心。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也养成了用铅笔做笔记的习惯,因为写错了可以修改。通过陈先生课程的训练,让我明白做研究不但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而且要有科学的创新能力。直到现在,陈先生都一直很关注我帮助我,他是我一生最重要的良师益友。所以说呢,在日常生活中会有许许多多的小事引发我们的一些感触。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努力体会这种种小事,使它变成有益于我们的人生正能量。

 学:那夏老师,在您看来什么叫做成长?

 夏:我认为成长就是要能够经常回顾哪些事情是对自已有重要影响的,是对自己有益的。至于这种回顾嘛,可以是一天一次或者是一周一次,甚至是一月一次都是可以的。时常对自己进行回顾既是对前面经验教训的一个总结,又是对后面成长的一种指导。

 学:夏老师,那您认为您现在已经成熟了吗?

 夏:(笑)。或许在外人看来,我都这么大了,一定是很成熟的。但是在我自己看来我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很幼稚的。我在平时的讲话方式或者是想法表达上并不是那么成熟。不过我觉得成熟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成熟无非就是在人情世故方面的经验多了,但是在科研中过度成熟则会阻碍科研,使人的创造性变弱。

 学:那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天赋重要还是后天的努力重要呢?

 夏:这两者并不冲突。首先我对人才的定义与社会上的定义有所不同,人才就是能做具体工作的人,把每件具体工作都做好的人就是高级人才。要想成为人才,你必须要有足够的经验。熟能生巧嘛,经验多了自然你就会觉得这件事情很简单。也就拥有了你所说的的天赋了。

 学:您认为现在我们大学生将来会是一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吗?

 夏:你们现在是学习型人才,要想以后被社会接受并受重用,你们就必须学会做具体事情,同时转变成科研型人才。

 学:那我们应该怎样去转变这一角色呢?

 夏:不同的人可能转变的方式不一样。就像我,我是在大学中不经意就转变过来的。当我在做毕业论文时,我的导师在坐标纸上画了一条线,那条线很直很漂亮。就这样一个微小的细节让我知道了在科研工作中,即使是一根线、一个字都是很重要的,我都要认真对待它们。就这样,我就自然而然的从为了分数而学习转变成了为了研究而学习。我还记得我在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原子能科学院的谢羲老师是我电动力学的老师,当时有很多人学这门课程。但是在考试的时候只有我拿到了100分的成绩。这就引起了谢老师的注意。后来谢老师就一直在暗中考察我并且多次来到近物所作讲座。有一次我觉得他在研究报告中的一个结果是推不出来的,就问了他一下。他回去思考了之后也觉得不太对劲,就在深夜一点多钟跑到我的宿舍跟我讲我提的这个问题很对。就这样,在之后谢老师就收了我当他的博士生。所以说呢,人的一生会有很多机遇,虽然这些都是命运的安排,但是如何把握住这些机遇,就变得尤为重要。

 学:夏老师,您现在都在看什么书啊?

 夏:我现在不会看特别多的书。我觉得吧,过多看别人的书会进入别人的思想,会被别人的东西禁锢住了,自己就不能去创新。所以我现在看书的主要目的只是把握科学的前沿动态而已。当我想去做某些方面的研究时,就会去找一些相关的资料来读,做一些必要的了解,然后就自己去创新,去举一反三。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基础上的,所以你们现在呢就要多读书,把基本功练扎实了。以后再少看别人的书,尝试自己去创新。

 学:那现在大多数的学生都对自己的未来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将来会从事什么工作。针对这个现象,您有什么建议给我们吗?

 夏:我在大学中从来没想过自己以后会从事现在的工作。我觉得吧,现在你们呢就应该先做好自己的每一件小事,培养自己的情商。然后在自己内心的指引下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不管做什么,只要能做好就行了。就比如说,如果我现在的工作是环卫工人打扫卫生,那我也会认认真真的把我的工作做的很出色。人和工作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小时候为了帮母亲挣工分,就每天放学后到山上为生产队捡狗粪,为此在乡里还出了名。当然人不一定非得要扬名立万,为自己活着,拥有自己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学:您对自己带的学生会有什么要求吗?

 夏:我对他们并没有什么硬性规定。在学习上也没有要求他们一定要是最突出的。只要他们能够做好具体的事情,并且拥有对科研工作的兴趣就行。在科研工作中,兴趣最重要。如果对做这件事情没有兴趣,那么你就会感到很辛苦很痛苦。

 学:您现在当上院士之后,生活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呢?

 夏:我觉得我现在生活并没有多大改变,还是每天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和以前一样。

 学:那您对以后有什么打算吗?

 夏(沉思了一会儿)我会继续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将离子加速器做的更好,让重离子加速器在治疗癌症这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且把它推广到社会中让普通民众受益。

 学:您觉得您现在幸福吗?

 夏:当然了。幸福在我看来很简单,只要过得开心就行。当我建造的加速器运行良好,没有故障的时候,我会感到幸福:当我能够和年轻人一起创造,做出各种科研成果的时候,我会感到幸福:当我能够看见更多的年轻人顺利成长,拥有更好的前途的时候,我会感到幸福。所以说呢,在生活中我是一个容易感到幸福的人。

 学:您对我们核学院的学生有没有什么希望和建议呢?

 夏:首先,你们要在努力学好自己功课的同时尝试去做一件带有科研性质的具体实验活动,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自己解决,培养自主工作能力。还有就是不要浪费自己的大学时光。大学是一个人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应该在大学中把握机会,谈一次美好的恋爱或者喜好一种体育运动,享受一下校园生活。大学中的感情总是那么的真挚,不论是友情还是爱情都是值得珍惜一辈子的。

 学:嗯。谢谢夏老师。我们一定会记住您给我们的这些建议的。

 采访结束了,但夏佳文院士的一番话语却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在采访中,夏院士多次强调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要培养自己的情商,成为一名能做具体事情的人。希望我们学生都能牢记夏院士的谆谆教导,以他为榜样,努力完善自己,成为一名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在此祝愿夏佳文院士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获取更大的成功,创造更多的精彩。

 (《兰州大学报》846期一版 通讯员:杨智达、张济鹏、叶冬冬、户金铭、吴虹、尚钰雪)

延伸阅读:

  扎根大西北的物理学家
——记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夏佳文

 [导读]它不仅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台规模最大、能量最高、粒子种类最多的重离子同步加速器冷却储存环系统,同时也是一个集加速、累积、冷却、储存、内靶实验及高分辨测量于一体的多功能实验装置,与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的重离子冷却储存环同属于世界级的大型核物理实验装置。

 在日本东京千代田私学会馆揭晓的2007年西川奖中,中国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所总工程师夏佳文荣获由日本加速器科学基金会(FAS)颁发的2007年西川奖,以表彰他对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工程的杰出贡献及原创性工作。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HIR-FL-CSR)工程是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之一,总投资2.935亿元。它不仅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台规模最大、能量最高、粒子种类最多的重离子同步加速器冷却储存环系统,同时也是一个集加速、累积、冷却、储存、内靶实验及高分辨测量于一体的多功能实验装置,与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的重离子冷却储存环同属于世界级的大型核物理实验装置。

 1992年,为满足核物理前沿领域研究对重离子束的更高需求,夏佳文提出了“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HIRFL-CSR(简称兰州冷却储存环CSR)”的设想,在理论上证明了两级回旋与双冷却储存环组合的可行性,给出了概念性设计。同时根据科学目标,完成了将放射性核束的产生与重离子束冷却及同步加速相结合的总体方案。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工程总体设计,包括总体参数及束流参数的计算与确定、总体布局、储存环物理设计及总图、工作模式、实验终端布局、双环磁聚焦结构设计与优化、动力学孔径研究等。

 同时,夏佳文还构建了特殊的重离子储存环非对称磁聚焦结构,使兰州冷却环同时实现了全离子累积、电子束冷却、宽能区同步加速、快引出、慢引出、大接收度内靶实验及高分辨环型谱仪的多重功能。

 工程前期,他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了CSR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及关键部件原型实验;建设期间,任CSR总工程师,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协调系统之间参数,总体技术把关,并组织重要系统及关键设备研制,实现了世界同类装置少有的5×10-12毫巴大型极高真空系统(全长540米,内表面积410平方米)、高精度整体叠压大型冲片弯曲电磁铁(共1500吨,274台,循环水1500吨/小时)、大功率高精度有源滤波脉冲电源(365台,配电功率12兆瓦)。同时实现了铁氧体加载变频高频系统,纳秒量级大功率踢轨电源和0。1毫米超薄静电切割器等先进系统。

 2005年,由夏佳文组织的总体调试与运行队伍,进行了CSR总体束流调试,并通过了中科院组织的国内外同行专家组针对不同束流不同功能的五次现场测试和鉴定,以及2008年国家发改委的验收。鉴定专家组认为:“CSR工程坚持自主创新,以较少的投资,使我国重离子冷却储存环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国家验收意见是:“HIRFL-CSR具有了加速全离子的能力。在诸多方面实现了创新和突破。” 2008年,“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工程”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目前,CSR在世界上首次对100毫秒量级的短寿命近质子滴线核素63Ge、65As和67Se的质量进行了高精度测量,并实现了储存环高能重离子束变能共振慢引出,使我国成为第二个掌握此项技术的国家,为深部肿瘤临床试验治疗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现阶段,已完成6例深层癌症病人的治疗。

(《科技日报》2009年11月24日第10版,作者: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