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暨方案论证会——会议申请
在兰州大学科研院、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支持下,由兰长林教授牵头申请的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聚变堆燃料粒子合成诊断技术和方法研究》2024年获批立项。为推进项目顺利开展,确保实施方案科学可行,拟于2025年9月14日-16日在兰州召开项目启动与研究方案论证会。
一、会议具体安排
(一)会议时间:
9月14日12:00-20:00:报到
9月15日9:00-12:00: 项目启动会
9月15日15:00-17:30:兰州大学调研/实验室参观
9月16日9:00-12:00: 项目组讨论,自由交流
(二)会议地点:
1、城关校区西区逸夫科学馆(9月15日)
2、城关校区西区凌云楼1126会议室(9月16日)
(三)用餐安排:
9月14日晚餐:长城建国饭店
9月15日午餐:城关校区西区丹桂苑
9月15日晚餐:城关校区西区丹桂苑
(四)住宿安排:兰州长城建国饭店(兰州市城关区定西路332号)
二、会议日程
9月14日(地点:兰州长城建国饭店) |
主持人 |
|
时间 |
内容 |
会务组 |
12:00-20:00 |
会议注册 |
|
9月15日(地点:城关校区逸夫科学馆201) |
||
9:00-9:30 |
兰州大学校领导致辞 |
王朝平 |
科技部核聚变中心领导讲话 |
||
甘肃省科技厅领导讲话 |
||
9:30-9:50 |
项目汇报:聚变堆燃料粒子合成诊断技术和方法研究 |
|
合影、休息 |
||
10:10-10:30 |
课题1:面向聚变堆的中子和伽马能谱产额诊断技术 (兰州大学:兰长林) |
兰长林 |
10:30-10:50 |
课题2:快离子三维全波段能谱的测量方法和技术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玄) |
|
10:50-11:10 |
课题3:宽质量能量量程高能量分辨中性粒子诊断技术研究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周瑞杰) |
|
11:10-11:30 |
课题4:聚变堆燃料粒子合成诊断模型及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聂林) |
|
11:20-12:00 |
专家质询讨论 |
庄革 |
午餐、休息 |
||
15:00-17:30 |
ITER中心领导调研座谈 |
|
实验室参观 |
|
|
9月16日(地点:兰州大学城关校区西区凌云楼1126会议室) |
||
9:00-12:00 |
项目组讨论、交流 |
|
三、部分参会人员名单
参会领导 |
|||||
序号 |
姓名 |
单位 |
职称/职务 |
备注 |
|
1 |
王艳 |
科技部核聚变中心 |
主任 |
待定 |
|
2 |
吴姝琴 |
科技部核聚变中心 |
处长 |
|
|
3 |
夏时雨 |
科技部核聚变中心 |
主管 |
|
|
4 |
|
甘肃省科技厅 |
|
待定 |
|
5 |
陈熙萌 |
兰州大学 |
副校长 |
|
|
6 |
|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
|
|
|
7 |
|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
|
|
|
8 |
邵剑雄 |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
副院长 |
|
|
9 |
|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
|
|
|
项目责任专家 |
|||||
序号 |
姓名 |
单位 |
职称/职务 |
备注 |
|
1 |
庄 革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教授 |
|
|
2 |
胡立群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研究员 |
|
项目专家 |
||||
序号 |
姓名 |
单位 |
职称/职务 |
备注 |
1 |
陈俊凌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研究员 |
|
2 |
刘海庆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研究员 |
|
3 |
钟武律 |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
研究员 |
|
4 |
张轶泼 |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
研究员 |
|
5 |
葛智刚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研究员 |
|
6 |
王 义 |
清华大学 |
教授 |
|
7 |
樊铁栓 |
北京大学 |
教授 |
|
8 |
谢锦林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教授 |
|
9 |
许 敏 |
复旦大学 |
研究员 |
|
10 |
丁永华 |
华中科技大学 |
教授 |
|
11 |
汪卫华 |
安徽大学 |
教授 |
|
12 |
陈熙萌 |
兰州大学 |
教授 |
|
13 |
王铁山 |
兰州大学 |
教授 |
|
四、项目简介:
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是由中国科技部核聚变中心组织实施的国家级科研计划,旨在推动磁约束核聚变能的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及人才培养,为未来聚变堆建设奠定科学基础。该专项自2008年启动以来,持续支持国内科研团队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并开展自主技术创新。专项以ITER技术消化吸收和聚变堆关键技术预研为核心,重点支持以下方向:1.基础物理研究:如等离子体约束性能优化、快粒子行为模拟等,提升我国在聚变堆物理领域的理论水平;2.关键技术攻关:包括聚变堆材料研发(如低环径比装置融并压缩技术)、诊断技术(如燃料粒子合成诊断系统)及超导磁体屏蔽材料等;3.工程应用验证:依托国内装置(如EAST、HL-3)开展验证实验,推动技术向工程应用转化。
兰州大学牵头2024年立项的《聚变堆燃料粒子合成诊断技术和方法研究》项目,旨在完善多项面向聚变堆燃料粒子的中子能谱和产额诊断、伽马光子诊断、快离子Dα 诊断、中性粒子能谱诊断等多种非介入关键诊断技术,构建我国首套燃料粒子合成诊断模型,形成系统性的合成诊断技术和方法,提升聚变堆诊断数据的准确性,并实现对第一性原理物理模型和集成模拟方法的完善,给出自洽的燃料粒子关键信息。包括离子温度、快离子速度分布函数、氚燃烧率和燃料粒子氘氚浓度比等,并在国内托卡马克典型等离子体放电条件下,完成相关诊断技术和分析模型的实验验证。培养和锻炼一批面向未来聚变堆的高水平青年诊断人才,为未来聚变堆燃料粒子诊断技术发展和物理研究提供关键支撑。
五、报告人简介:
兰长林,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核数据科学及应用、中子物理与中子应用技术、聚变等离子体诊断等研究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防科工局核能开发专项、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和横向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80多篇;授权专利21项;制定标准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