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七十周年”系列学术报告——孙叶磊副教授
应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邀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孙叶磊副教授将于2025年5月12日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并作报告。
报告题目:不稳定原子核的壳结构和晕结构的实验研究
报告时间:2025年5月12日(星期一)20 : 00
报告地点: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天山堂A305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报告摘要】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量子多体系统,承载了宇宙中可见物质质量的99.9%,在原子核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结构和相互作用,对理解宇宙的起源、结构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自然界稳定的原子核仅有约300种。近三十年来,人类可触及的核素范围不断向不稳定核区拓展,理论预测存在7000至9000种不稳定的放射性原子核,形成广阔的未知领域。在远离稳定线的区域,伴随着原子核壳层的演化,传统的幻数会消失,新的幻数会出现。在滴线区特定条件下,不仅会出现晕核,还可能出现一些奇特的共振态。本报告将介绍基于在束伽马谱学和不变质量谱学等实验技术,针对丰中子不稳定原子核研究取得的壳结构及晕结构的最新实验进展。
【报告人简介】
孙叶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2016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香港大学、法国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员会CEA-Saclay、德国达姆施达特工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是: 通过直接核反应结合不变质量谱学和在束伽马谱学研究远离稳定线的不稳定原子的核结构及其参与的核反应机制;使用高能重离子束流寻找新超核并探究其结构性质。在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GSI,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大阪大学核物理研究中心RCNP等国际上多个放射性核束装置上开展过实验,牵头提出实验计划10项,入选欧盟“玛丽居里学者”,在《Phys. Rev. Lett.》、《Phys. Lett. B》等发表学术文章50余篇。
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
2025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