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系列报告——叶志鸿 副教授

发布日期:2024-09-27 点击量:3921次

       应兰州大学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邀请,清华大学叶志鸿副教授将于2024年9月30日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并作报告。

       报告题目:电子散射研究夸克结构

       报告时间:2024年9月30日(星期一)9:30-11:30    

       报告地点:兰州大学现物楼214室

       腾讯会议:320-302-760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报告摘要】

       基于量子色动理学(Quantum Chromodynamics, QCD)的夸克模型阐述了可见物质的最基本夸克结构和强相互作用。在过去几十年的加速器碰撞实验中,该模型得到了验证并不断完善,尤其是在2012年发现了标准模型中的最后一个粒子——希格斯粒子。然而,如何从QCD的第一性原理出发,用夸克模型解释宇宙可见物质的具体形成机制,仍需大量的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目前,仍存在诸多谜团需要进一步探讨,比如夸克的色禁闭机制,核子的半径、自旋以及质量之谜,奇特强子态的形成机制和特殊性质,核力的起源,以及核子如何形成稳定的各种原子核等。利用先进的加速器和探测器技术,通过中高能粒子(如高度自旋极化的电子束流)与核子或原子核的碰撞,并精确测量末态粒子的产生概率和分布函数,可以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可靠的物理观测量。

       本报告将简要介绍实验研究夸克模型的现状和面临的难题,具体讲述在美国托马斯·杰弗逊国家实验室(JLab)通过高能极化电子散射实验来深入研究这些难题的多个物理实验项目及其近期研究成果,并介绍未来的实验计划,如JLab的未来新实验项目,以及在中国和美国的电子离子对撞机上的物理研究等。同时,本人也将简要探讨利用现有国内离子加速器装置同步进行原子核的核子结构和夸克结构研究的可行性。

     【报告人简介】

       叶志鸿,清华大学物理系副教授。2005年于兰州大学物理系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13年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杜克大学和阿贡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随后晋升为高级研究助理)。2019年,曾短暂加入日本佳能公司美国医学研发分公司并担任资深科学家,专注于开发基于光子计数技术的新一代医学CT扫描仪。于2021年全职回国,加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担任教职。

       叶志鸿长期从事中高能粒子物理实验研究,主要关注于精确测量质子内部夸克和胶子的运动机制,旨在解决质子自旋、半径和质量等重要难题;深入测量核子之间的短程关联,研究核力的起源以及夸克在原子核内的修正效应等前沿物理问题。在美国托马斯·杰弗逊国家实验室和费米国家实验室参与了几十个大型实验项目,并担任了多个实验的发言人。在Nature、 Phys. Rev. Lett.、Nature Physics、Phys. Lett. B等著名期刊上发表了近百篇研究论文。叶志鸿还积极参与新一代实验物理项目的设计和建设,包括JLab的SoLID、中国和美国的电子离子对撞机等,并致力于开发相应的探测器系统。  

                                                                                                                                                                       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

2024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