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 文

“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系列报告——彭秋和 教授

2024-09-13  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应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邀请,南京大学大学彭秋和教授将于2024年9月23日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并作报告。

       报告题目:星际放射性核素26Al的核合成问题

       报告时间:2024年9月23日(星期一)9 : 00

       报告地点:兰州大学二分部现物楼214室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报告摘要】

       通过能量1.809 MeV γ-射线的观测,人们发现银河系的星际太空中存在大量放射性核素26Al。它们是从什么天体产生和发射出来的?在恒星内部它又是如何核合成产生的?对此,国际上一般基于碳、氮、氧循环的氢燃烧过程和氖-钠循环、镁-铝循环过程来进行解释,在内部温度较高的天体例如WR天体、新星爆发和II型超新星爆发等环境中可能会出现上述核反应链合成26Al的条件。然而,1990至1992年间,我发现上述核反应链途径的预测理论结果同天文观测之间存在难以克服的巨大矛盾:按照上述核反应链,虽然会产生大量放射性元素26Al,但同时会产生明显量的放射性元素22Na和44Ti。可是,在WR星和新星爆发时的光谱中并未观测到这两种元素的光谱线。对II型超新星爆发过程中,则要产生明显过量的60Fe。因此,我基于核物理数据分析,建议了另外一条可能有效的核反应路径:在Ia型和II型超新星爆发的高温过程中,14N和16O碰撞热核反应可以直接合成26Al,且在超新星爆发温度下该反应率可能存在显著的增强。报告将回顾该问题的相关研究历史并对核物理在天文学领域的应用开展一定的讨论。

【报告人简介】

       彭秋和,教授, 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广安人,生于1938年9月。1960年从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后经分配到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体物理专业任教,1978年调至南京大学天文系。主要致力于核天体物理学(包括高能天体物理)、相对论天体物理、星系天文学、宇宙学方面的研究,自1977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二百多篇。在核天体物理学领域,涉及中子星(脉冲星)、超新星爆发机制、恒星内部的热核反应、AGB星内重元素核合成与星际放射性元素的天体起源等问题,是我国核天体物理学的主要学术带头人。

 

                                                                                                                                                                         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

2024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