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兰州大学核学科系列学术讲座“铸剑强国 核以道和”第123讲——邢闪副研究员

发布日期:2021-12-17

    应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邀请,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核与辐射前沿技术研究中心邢闪副研究员将于2021年1218日为我校师生作线上学术报告。

    报告题目:α和β放射性核素的超灵敏分析技术及应用研究

    报告人:邢闪 研究员

    报告时间:2021年12月18日星期六 上午9:00

    报告地点:腾讯会议ID:728-644-278

    报告摘要:

    核能的利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同时也造成了局部的放射性污染。当前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放射性核素大多来自核武器试验、核事故、核电站和核燃料后处理厂的排放,包括3H、14C、90Sr、99Tc、129I、239Pu、240Pu、241Pu、241Am等,其中锕系核素、129I和99Tc具有长半衰期、高毒性、易迁移等特性一直备受关注。此外,人工放射性核素由于其来源时空特性,可作为非常独特的示踪剂用于研究环境过程。本报告主要针对土壤、水、尿液及核废物中低水平α和β放射性核素(锕系核素、129I和99Tc)的快速准确测量需求建立相应的放射化学分离和高灵敏质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和加速器质谱)测量方法,同时将其应用于内照剂量监测、洋流循环、土壤侵蚀等研究。

    报告简介:

    邢闪,博士,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副研究员。2015年于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期间先后在丹麦科技大学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从事访问学者研究工作。2017年入职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任副研究员,期间获得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优秀人才,中国核工业集团“菁英人才”称号。主要从事放射性核素(如锕系核素、129I、99Tc等)的放射化学分离和质谱(ICP-MS和AMS)测量技术研发,并将其用于环境示踪、辐射防护等领域。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面上基金、中核集团青年英才项目、ERAN FY2021国际合作项目等7项,在Environ Sci Technol、Soil Tillage Res、Talanta、J Anal Atom Spectrom、Spectrochim Acta B、J Environ Radioactiv等杂志发表SCI论文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