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核学人

王亮: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发布日期:2025-03-14

王亮端坐在椅子上,年过八十的他依旧神采奕奕。为表达对母校的敬意,平时穿着随意的他特意穿上西装,接受采访。回顾自己“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的一生,老先生的眼里依然温存着绵绵不熄的火焰......     

 

01坎坷求学,幸遇贵人

1937年年底,王亮出生在榆林地区的县城。由于战乱,王亮在老家基本没有接受过教育。1949年西安解放后,在二爷爷的叮嘱和叔父的帮助下,王亮开始了自己的漫漫求学路,他们成了王亮坎坷求学路上第一次遇到的贵人。

王亮理解能力强,学习优异,后在第二个贵人—入党介绍人的帮助下保送高中,替叔父减轻了一些负担。 后来王亮被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录取。他的这一选择让他遇见了他求学路上的第三个贵人—兰州大学江隆基校长,江校长不仅是一个教育家,也是一个老革命家。当时正值国家三年灾害的困难时期,粮食紧缺,本就贫困的他因长期营养不良,患上了严重的浮肿,江校长便将自己的特供食品(大豆、罐头等)送给他们这些病患和幼儿园的孩子们吃。谈到江校长的雪中送炭,王亮老先生感动得落泪。江校长对学生的爱护和宽容深深地影响着王亮,江校长对人宽宏。江校长在王亮的成长成才路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亦或是精神上,都给予了他莫大的帮助,成为他始终学习的榜样。

除了有好校长、一批好老师,王亮还遇到一个非常好的集体,班上同学都在互帮互助,班上有专门的理发组、钉鞋组。考试前,同学们互相讨论帮扶,互相分析教材,互相学习笔记,大家有着非常强的集体凝聚力,保持着非常乐观硬朗的作风。在周末积极投入劳动生产,在那个饱受饥饿的年代,尽可能的用饱满的精气神投身学习与劳动生活。

王亮在兰大求学的几年身体状况并不乐观,但是老师和同学都在各方面给予他关心照顾和帮助,使得他在此后人生的几十年中,谈及他们的时候仍然心存感激敬佩,难以忘怀。

 

02扎根西北,默默奉献

1964年10月16日,正在新疆519大院从事铀矿寻找工作的王亮,从广播中听到了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整个519大院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激动的泪水在王亮的眼里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毕业以后,王亮和他的同学大部分去了铀矿矿山工作,少部分去了各个研究院所,但不管在哪,他们大都在实验室里做研究。王亮被分到了西北一八二大队24队,“自己当时完全没有考虑要去哪个单位”,他说,“只要能劳动,能工作,在哪儿都是为国家尽责尽力”。

在新疆茫茫戈壁,背负着寻找铀矿的使命,王亮在寒冷的钻井上完成着十分艰苦的任务。据他说,西北的冬天气温非常低,工作前需要穿着厚重的皮大衣,从宿舍爬到山上的钻井,是一段相当累的路程,工作时,时不时就得提防寒冷的气温导致手会粘在钻探用的岩形管上。刚毕业时,王亮在艰苦的环境下,热情地投入生产劳动,为他积攒下了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王亮回到陕西后,在防疫站工业卫生科从事各类水域水质以及流域粮食的化验监测工作,工业卫生科实际上是核爆影响检查站,负责对一些核试验产生的影响进行相应的监测检查。在此期间,王亮做了一个关于汉中大米的放射性水平调查并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做了报告。这段经历,使得王亮科研能力迅速提升,做出了得到国内外认可的成果。

80年代,王亮在继续从事环境测评的同时,在一些煤矿与工厂里做元素分析。直到97年退休,他在西安大鹏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担任总工程师,在富碘营养牛奶、水苏糖等食品研发领域,为消除碘缺乏病做出了积极贡献。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是道德经里的名句,也是王亮贯彻一生的处世之道。到2023年5月,王亮先生已经是67年的党龄了。他说,中国共产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就是要站在绝大多数劳动人民的利益上,这是他相信党、一生跟党走的一个根本原因。

王亮一生辗转西北各地,在与核相关的放射性领域默默耕耘了40年,见证了我国核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历程,为我国核工业发展贡献了力量,也成就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来源 | “铸剑强国 核以道和”学风涵养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