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科普园地

什么是辐射遗传效应?

发布日期:2022-03-17

来自:中国辐射防护学会

       辐射遗传效应(heritable effects of radiation) 个体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受到电离辐射照射,其遗传物质即DNA(脱氧核糖核酸)受到损伤产生变异,并在受照者的后代传递,使后代发生遗传疾病的随机性效应。

       部分生殖细胞的变异将直接产生显性遗传性疾病,其它变异则通过与其它基因和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间接产生慢性多因素疾病。在每一种情况下,这两类疾病均自然发生,会导致后代存在出生缺陷(先天性异常)。

       然而,作为随机效应,辐射遗传效应与辐射致癌不同,受照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并未提供证实辐射诱发遗传效应的证据,包括日本原爆幸存者后代研究、放射工作人员后代研究、印度和中国高天然辐射本底地区新生儿先天性畸形调查等,均未观察到辐射相关的遗传效应频率的增高。这些研究无法直接观察辐射的遗传风险,但也无法证实不存在任何遗传效应风险。因为,在未受照射的人群中遗传疾病的本底发病率较高,在有限数量的人群中很难发现与辐射相关的略微增加的发病率。

       实验验证 辐射遗传效应最明确的证据来自于动物实验,尤其是小鼠或大鼠高剂量辐射照射实验研究。国际权威学术机构分析了这些研究结果的变异数据,尤其是考虑到相关生殖细胞DNA变异类型,与后代遗传效应的相关性,推荐采用所谓的“变异加倍剂量”作为衡量辐射遗传效应的标准,该剂量指可使后代中产生的新的变异等同于自发性的变异数量。从小鼠实验中得到的加倍剂量为1Gy,该剂量被用来估计数代受低剂量辐射人群的遗传效应。

       为了保护人类健康,针对随机效应(致癌和遗传)的辐射防护目标是“使电离辐射导致的危害降低到可合理达到的程度”。虽然没有人类的证据,但出于慎重的考虑,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利用小鼠的实验结果估算了人类遗传效应的危险,给出低剂量率照射的全年龄组人群的第2代遗传危险系数为0.2×10-2/Sv。

 

       参考文献:UNSCEAR 2010 报告《低剂量辐射对健康的影响概述》

                         ICRP 103号出版物《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2007年建议书》